和年輕朋友閒聊,疏道她被人輕視「生日」的不快,最後竟變成有如菜根譚或傳道者之流在說道理。
當一個人看自己看得太重要,這種自我的放大,對自己是壓力;對別人是要求。
對話內容如下:
「你第一件事得先學會,你作出了一件事之後,別人不一定也會做同樣的事,你得先學會失望。因為每人的成長背景、家庭教育環境都不一樣。你覺得『應該』的事或物,別人未必也認為是應該的,這是為什麼世界有多種文化的原因。」
「當你習慣失望,下次人家沒做你期待的事,你等待的話時,你就不會腦怒,過程中你也會學懂尊重別人,而慢慢人家也會尊重你說的話,做的事,那叫做自由,至少是每個人獨有的自由意志。當做到這樣之後,大概可以和很多人融洽相處。」
但要把自己生日看得不甚重要,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。
完。
諗書時,當你努力排練數月的話劇將要上演。你在場刊上,寫了需要父母支持的一句話。最後你的母親大人在看完劇回家後只拋低一句,叫你以後別浪費時間在話劇上了。你大概猜到:一,是你真的演得很爛;二,話劇真的只是話外活動而已。
出來工作後,當你生日當天仍要工作,沒朋友與你慶祝時,下班後你邀請朋友去喝咖啡、吃蛋糕,但朋友拒絕你了。你只有回家的份兒。
拍拖後,當你差點被車子撞到了,你回家把事情的原本急急地跟伴侶說了一遍,但她仍沒有停下按著的滑鼠,立即過來給你一個擁抱時,你不能期待你上心的事,包括你的生命也是她也看重的。
生命中,有多少事我們做了,說了,得到的回應是多麼的虛無縹緲,答案是多麼的令人無奈。然後你感到一陣子的無能為力。
在無奈、悲傷一直吹不散之時,你/妳必須學會不靠別人,找到自己令自己過得快活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