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/12/2009

變幻原是永恆

人生道理,有時,並不是需要經歷生死變故;也不需呆呆瞪著晴天白雲,才恍悟出大道理。

在工作枱上,擱在電腦旁邊的,是一台小電視,打稿時,開著電視聽新聞,聽到重要新聞報道時,就不會遺留。
某同事嫌電視聲浪吵鬧,伸出鬼手神不知鬼不覺地把聲音扭小至聽不到聲音為止。我只奇怪,何不先開聲,我,自然會扭細聲浪。我和同事甲聊起,他也有過同樣經歷,話說某同事原來不可一心二用,打稿時只專心打稿。
如是者又到某日,大家聊起,又說起某同事原來其實可以一心二用,他經常一邊打稿,一邊聽著音樂。同事喊他不應,往往用手一拍,他才會回頭接應。

原則、道理,原屬無常;變幻原是永恆才是王道,我終於明白。




5/10/2009

得、得、得

近來工作,經常聽到人說:「得、得、得」。

同事工作有誤,其他同事跟他說明,他道:「得、得、得」。

問他工作有沒掛萬漏一,他半晌才道:「得、得、得」。

老頂在旁講解稿子問題,話說到一半,他又說「得、得、得」。一聽之下,老頂的話忽厭變成嘮叨老母向兒子噓寒問暖,不肖子要她把說到一半的話活生生吞到肚裡去。

對著老頂,我回應的話最多的是「知道、明白、我去做和不好意思」等等。從來沒想到「得、得、得」這種話也能夠拋出來跟上司對質。

說「得、得、得」的人都必須明白,背後需要付上沉重代價,當你工作再做錯的時候,不會再有人向你解釋原委,只會毫不客氣地罵你個狗血淋頭,把你祖宗十八代都罵醒。

年青人說過「得、得、得」後,別人都以為他已經知道了如何去做, 再不行.「得、得、得」只會變成空話。

「得、得、得」這瞎話,工作間裡,千萬說不得。

5/06/2009

究竟我吃甚麼長大?

今年二十八歲,人大了,經常批評老媽煮的菜式了無新意,無味之至,媽每次都反問我:「小時候,你吃甚麼長大?」

我到了高小至初中階段後,兩母子已經完全可以走出方便麵的陰霾。因為我已經學懂簡單煮飯。

午飯仍然是由我負責,有時我們吃隔夜菜、午飯時,我蒸熱舊菜,在小桌上墊舊報紙,放好筷子、幫老媽倒一杯水,老媽回來,她照舊先上廁所,我再舀飯,然後我們又是一邊看亞視午間劇場,一邊把飯菜吃光。

老媽後來早上簡單地做好蒸肉餅、蒸排骨,我回來就把菜蒸熟;有時自己砸兩顆蛋,弄一個蒸水蛋,拿來伴飯吃。

及至後來,我去買十元叉燒,要師傅幫忙切碎,把家中隔夜米飯拿出來一炒,加蛋加叉燒,澆點醬油,做炒飯吃。

午飯變得愈來愈有意思。

只是中學午飯時間比老媽早,吃飯變成一先一後,我吃完回校,老媽才回來,自己盛飯吃。

往後的午飯,為了和同學混熟,喜歡和同學們一起到店裡吃,老媽獨個兒在家吃午飯的習慣仍然不改。

只是有時見她,簡單地將熱開水倒進白飯,配上舊菜,沒翻熱就吃。

關係從如此親密,又變得如此疏離。

自己飯菜愈吃愈好時,媽仍然省吃儉用。

對啊!究竟我是吃甚麼長大?

雪菜肉絲味方便碗麵

那天,聽著天電節目,一位年輕人欠下六十萬,幹著多份工,吃方便麵,儉吃儉用過日子還債的故事,多少令人想回從前。

人生中,我最討厭的,是雪菜肉絲味的方便碗麵。這泡麵,除了雪菜,根本沒有肉絲,再加上的,只有兒時難過日子的甘苦味道。

那是八零年代的故事,老媽在家附近製衣廠當女工,我在家附近唸半天班的小學。

我們的午飯,是最難解決的問題,方便麵經常成為我們兩母子的定點午餐。

因為老媽只得一小時午飯時間關係,一點放午飯,走十分鍾路回家,甫坐下,她便要趕急吃吃吃,再匆忙趕回工廠。

我放學回家,瞥見枱面放張廿元大鈔,知道可以買兩盎盎頭飯;放下十元,便是買泡麵的意思,日子總是十元鈔票出現多,廿元鈔票出現少。

公仔牌造的碗裝泡麵,一個只賣三塊多,可是受歡迎的諸如海鮮、沙爹口味老是賣光。

於是十元買兩個最沒人喜愛的雪菜肉絲味泡麵捧回家,口袋裡還會剩錢。

媽回來上一個廁所,我就開始泡麵,然後我們一邊看亞視的午間劇集,一邊把麵吃光。

一點四十五分,媽又趕著回工廠。

這樣的生活,這口味的泡麵我忘了嚐過多少次,只記得我對雪菜肉絲味泡麵已經到了憎惡、吃下有噁心的地步,泡麵午飯生活才完全停止。

多少年來,媽已經完全不沾泡麵,而我只是單純拒絕再買這沒有肉絲的泡麵。

但十元夠兩母子溫飽的故事,仍然歷歷在目,而難吃的雪菜肉絲味道永遠不能忘懷,好壞日子仍然在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