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月到戲院看了日本動畫「宇宙戰艦大和號」,看後感覺並不對勁。在日本發生九級地震後的週日,我躺在床上,看了2009年上映「宇宙戰艦大和號復活篇」劇場版。故事講述主角三十八歲時的帶領地球人移民太空的故事,但戰艦大和號如果打從二次世界被撃沉算起,這艦已不止一次復活。
劇中男主角古代進帶領著的大和號勇戰四方八面強勁外星人,先後打了幾場勝仗,大高潮時,更全艘戰艦衝進人造黑洞,射爆如掉在高爾夫球場上的高爾夫球大小的控制核心。可惜在福島核電廠洩漏事故上,暫時並未看到那百折不撓的日本精神,也看不到日本政府如何早著打算處理掉那些轟出了窿的核電站。
大學時期,有幸參觀大亞灣核電站,及後清楚記得,如若大亞灣核電廠洩漏時就馬上得躲到地鐵站裡和一定要嗑碘片。於是幾年前,看科幻小說嚴重上腦的地步時,跟前度說想創作小說,叫《愛在大亞灣核爆時》,故事當然講述男女主角如何從西貢、大埔,翻山涉水、捱飢抵餓,逃命逃到大嶼山,當中加插數個支線,如到山上被輻射射到痴線發狂的馬騮襲擊、被家人遺棄、遭朋友出賣搶奪食物、股樓大跌等支線故事,故事最終當然要悲劇收場,可憐兩人走到後,男方感染輻射,先走一步。
她聽後,說還是打工適合我。
她聽後,說還是打工適合我。
核電站並不如家中使用的石油氣爐,那燒料棒只消啟動了,便會一直燃燒發熱,只能一直以水或冷卻劑降溫,所以多國的核電廠一直都研究著,如何設立由不同動力推動的緊急冷卻系統,為一旦發生事故時,派上用場。而福島的情況,東京電力公司一直提供很少核電廠洩漏爐芯損毀的真實情況,一直也只是根據水位高低、爐心溫度來估算,沒有也不可能為了實地查驗,而白白送了幾條人命。
於是,爐外的金屬物料在不斷灌水,蒸氣壓力下出現耗損、漏洞,但卻沒有人能走近作致命性的搶修。
我也不知道核電廠最終會否爆炸,但日本政府該是時候預備大量水泥,為這四個核反應堆一旦爆炸時馬上覆蓋。至於往後的土地和海水污染,以及曾被海嘯覆蓋的土地應會出現鹽化問題,喜歡吃自家米的日本人,未來可能要改吃中國米了。
註:香港和日本東京有近三千公里的距離,與其擔心香港會否受到影響;不如擔心距離香港約六十公里的大亞灣核電廠更好。